一项填补空白的乳制品低碳评价标准,让蒙牛、飞鹤等头部企业告别了碳足迹核算无章可循的历史。
当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步步紧逼,中国乳制品企业曾苦于碳排放核算无统一规范。今年3月,一项由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发布的团体标准终结了这一困境。
“我们对碳足迹的核算以及追溯体系方面确实存在不足。”蒙牛安环可持续发展总经理高安平坦言。这不是孤例。截至2025年8月,我国团体标准总量已突破11万项,覆盖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从深圳电子行业协会紧急发布的17项碳足迹核算指南,到填补潮玩产业空白的十项团体标准,这些由社会组织主导制定的标准正成为行业规则的新定义者。
一、 爆发式增长,团体标准站上11万项新高位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我国已有8309家团体完成注册,发布标准10.5万项。短短三个月后,这一数字突破11万大关。
制造业团体标准一骑绝尘,占据总量的37.71%,达40141项。这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深度呼应,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区域分布呈现明显分化。广东以1210家注册团体(占比14.56%)蝉联榜首,浙江、山东、江苏紧随其后。经济活力与标准化活跃度呈现高度正相关。
团体标准的爆发非偶然。随着《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入中期目标验收年,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北京、上海等地对团体标准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真金白银推动标准创新。
二、敏捷响应,填补市场空白的关键力量
团体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其敏捷性和市场敏感度。与传统国家标准平均2-5年的制定周期相比,团体标准仅需3-6个月,快速程序更可缩短至1个月。
速度优势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时尤为突出。当欧盟碳关税政策出台,深圳电子行业协会紧急发布碳足迹核算指南17项,为企业构建起绿色标准护城河。
在新兴产业领域,团体标准更是成为规范“野蛮生长”的利器。潮玩产业通过《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衍生产品》等十项团体标准,建立起覆盖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维度的规范体系。
“团体标准填补了传统国标体系反应周期长的空缺”,一位标准化专家指出,“它们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应急工具箱”。
三、认可度跃升,从行业自律到政府采信
随着质量提升,团体标准的权威性正获得广泛认可。今年7月30日,中国化工学会获得“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证书,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国家级学会。
政策层面,2022年国家17部门联合发文,明确鼓励在招投标、政府采购中实施应用团体标准。三一重工牵头制定的工程机械碳足迹标准,已成为行业招投标的隐性门槛。
二星级以上组织的团体标准可优先被政府采信。某环保团体制定的标准已被纳入8省的招标采购文件,为相关企业带来显著加分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体标准正成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融合”的桥梁。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指导修订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服务规范》,将政府监管要求转化为行业自律准则。
四、质量突围,标准化进程的成人礼
亮眼数字背后,一场质量革命正在发生。2024年全国团体标准绩效评估结果显示,近5000家组织面临发布资格取消风险,引发行业震动。
评估划定“30%一致度”生死线,要求团体标准技术内容与现有标准一致度不得超过30%。某农业协会因70%技术条款与国标重复,成为首批被取消资格的典型案例。
评估同时发现,占比超40%的“三无组织”(无专职人员、无标准体系、无服务能力)浮出水面。近2000项发布后无实施案例、无企业采信的“僵尸标准”被强制废止。
“这不是淘汰,而是中国标准化进程的成人礼。”国家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如此评价这场标准化改革。
五、未来已来,标准化竞争的下一个十年
团体标准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广东联合港澳发布的215项“湾区标准”已被三地超1000家企业声明采用,近百家“湾区标准”示范店落地运营。
政策层面,《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培育先进团体标准超300项。这些标准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头部组织深谙标准即话语权的道理。某芯片联盟凭借5项关键技术标准,在细分市场形成垄断地位;三星级组织通过与12家上下游企业联合制定标准,成功降低30%的研发成本。
“参与团体标准制定,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决定未来十年产业话语权的必答题。”一位长期观察标准化发展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已组建由钟南山等17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推动215项“湾区标准”在食品、物流等32个领域落地。港珠澳大桥、跨境养老、电子竞技——在这些规则衔接最迫切的领域,团体标准正成为打破区域壁垒的利器。
标准化领域这场静默革命远未结束。随着《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到2025年将培育先进团体标准超300项,这些标准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未来,11万项团体标准背后,是中国产业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悄然更迭。
来源 | 标准立方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