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正紧锣密鼓筹备中央大气专项资金“美丽蓝天”项目申报。这一项目究竟是什么?资金支持范围有哪些?地方又该如何推进?本文为你详细解读。
一、什么是“美丽蓝天”项目?从政策调整看核心变化
梳理政策脉络,“美丽蓝天”项目的提出源于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的重要调整:
在2025年的政策中,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大气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削减等,虽未明确“美丽蓝天”项目,但强调省级部门需统筹谋划储备项目,聚焦重点任务和重大环境问题。
而在《2026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征求意见稿中,支持范围迎来重大调整,核心新增“美丽蓝天建设项目”,与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其他党中央任务共同构成支持重点。
最大变化在于申报主体与考核机制:
以地级市为单位申报“美丽蓝天”项目,中央将资金拨付给各省,由各省负责项目绩效考核;
考核指标清晰明确——PM2.5需下降2微克,且严格遵循“地方主责、中央补助”原则。
中央为每个城市提供6–10亿元资金支持,核心目标明确:钱要花在实处,必须达成PM2.5下降的硬指标。
二、地方责任加码:从“企业申报”到“市级统筹”的深层逻辑
此前,中央大气项目多以排污企业为主体申报,不仅考核工作量大、难度高,还出现过企业套取资金、资金闲置等问题。
此次调整为“以市为单位申报”,以PM2.5下降结果为核心考核标准,看似简化了流程,实则压实了地方责任。正如那句通俗的比喻:“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地方政府必须统筹全局,通过系统性治理实现减排目标,倒逼大气管控落地见效。
这一变化也让各地绷紧了神经:
若申报不成功,市级可能错失中央大气资金,环保工作将更多依赖地方财政,推进难度陡增;
对环保企业而言,若未能提前布局,也可能错失参与本地大气治理项目的机会。
三、申报关键:“美丽蓝天”项目方案该如何编制?
目前,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尚未发布项目编制指南,但参考“美丽河湖”等同类城市级治理项目,可大致明确“美丽蓝天”可研方案的核心构成:
1. 总体可研报告(预计不低于300页)
城市大气现状分析:涵盖地形、气象、空气质量、污染源解析(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及各污染源核算。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监测项目、治理项目(分源治理)、淘汰更新项目等,需明确项目体量、技术方案、减排效果测算及资金来源。
达标可行性论证:核心回答“能否满足PM2.5下降2微克”的硬指标。
保障体系:确保项目落地及效果可持续的机制设计。
2. 分项可研报告(预计超100个)
一个城市的“美丽蓝天”项目需涵盖多领域分项,例如:
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移动源管理项目
餐饮油烟治理项目
道路及工地扬尘管控项目
锅炉改造、脱硫脱硝、VOCs治理项目
淘汰更新项目等
每个分项需附带初步设计,报告页数不低于50页,重点说清支出原因、必要性及预期效果。
四、核心提醒:拒绝“形式主义”,减排才是硬道理
过往中央大气资金项目中,部分可研报告质量堪忧:复制粘贴、减排核算粗糙,甚至公式错误;更有甚者,治理设施沦为“摆设” ——如部分RTO、RCO设备,因质量低劣或企业运维不到位,几乎无减排效果。
“美丽蓝天”项目的核心是“实效”:若治理设施无法保证投用率和去除效率,PM2.5下降2微克的目标便无从谈起。
地方政府作为考核主体,需严把项目质量关:
每个项目必须论证可行性与必要性,确保“钱花在刀刃上”;
优先选择真正能实现减排的项目,杜绝“形象工程”;
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有实效、减排有数据。
结语:蓝天保卫战,重在“结果导向”
生态环境部对“美丽蓝天”项目的考核,最终看的是“结果”——是否真正实现了蓝天常驻。
从企业申报到市级统筹,从“重报告”到“重实效”,“美丽蓝天”项目的调整,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责任更明晰、目标更聚焦、考核更严格”的新阶段。
地方政府、环保企业唯有携手共进,以实打实的减排成效为目标,才能用好中央资金,打赢蓝天保卫战,让“美丽蓝天”从愿景变为现实。
来源 | 申报攻略家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