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场表现盘点
1、设备与服务板块业绩稳健夯实基本盘
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的10家企业集中在设备生产安装与专业化服务两类企业。在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通过战略聚焦、管理提升和灵活应变,依然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2025年以来我省环保上市企业营收业绩持续恢复,特别是水气固废整体一站式解决服务商、水务资产运营、流域生态修复与新能源工程等领域展现稳扎稳打盈利能力势头逐步显现,使板块结构优化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伴随高投资期的结束,刚需加持经营环境稳定下水务行业涨价趋势显著板块运营资产占比提升,以及资本开支收缩下的自由现金流持续改善等利好释放,有利稳住了产业的基本盘。同时在垃圾发电、光伏、锂电池、钢铁、再生资源等领域设备类一枝独秀,涌现出一批节能改造、环保治理的优质细分赛道龙头企业依托政策支持、需求改善等因素,展现出超预期的业绩增长。伴随关税背景下的国产替代、以旧换新、设备更新需求大势下,我省中高端监测仪器、循环再生、节能制造、环卫装备等领域重点股将脱颖而出。
2、中央强调完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利好运维服务企业
4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推进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垃圾处理计量收费,优化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这是继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提出的“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激励机制”公用事业产品政策走向的具象化指引,此次政策中央层面再次强调健全公用事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水价、垃圾处理费价格机制有望理顺。以污水运维为例,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污水处理单价按照合理成本+法定税费+合理利润的方式每3年核定一次,污水处理费一般由自来水公司代收并上缴当地政府,后与污水处理公司实行政府采购按月结算,结算量取保底处理量和实际处理量中较高者。据测算目前上市公司污水处理费结算价中一般有30%~50%左右来自居民支付,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对标海外直接向用户收费的商业模式,叠加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构建覆盖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收费机制”,未来污水处理价格有望向用户端(包括居民、工商业)传导,行业应收账款及现金流有望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垃圾焚烧领域多地逐步开始征收垃圾处理费,尽管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垃圾收费机制,大多数是生活垃圾处理费定额收费,即按户或按人计征,高层政策密集发声下期待后续垃圾处理收费机制理顺和向用户端传导,进一步改善应收账款及现金流。
3、高层化债力度有望刺激新增需求释放
上半年,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和回款延迟的巨大压力,在环保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并伴随市场需求萎缩、技术创新停滞、竞争激烈,企业短期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与转机,拥有充足的现金流至关重要。去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影响债务的议案》,提出“6+4”万亿化债力度,继续发行超长期国债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加大以旧换新品种和规模、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强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等,且化债工作思路由“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让地方政府恢复投融资能力才是治标又治本之策。自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高层针对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风险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案正陆续落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整体缓解。中央2025年还多次严令要重视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各地加速兑现。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并加强执法监督;督促国有企业规范和优化支付管理制度。要优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管理运行机制”等。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明确付款期限规范支付行为、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化债对于环保产业有三重受益:应收账款+坏账冲回;地方恢复投融资能力,刺激环保新增需求释放;订单+业绩+估值预期的三重修复。特别是水务、固废、监测、环卫、再生资源等是现代城市的民生刚需,历史应收账款多、长期特许运营的模式已经成熟,预期将是化债率先受益的群体之一。
4、行业将构建从“基建驱动”向“技术+运营”双轮驱动新格局
上半年6家上市企业净利在7%-13%之间,4家不足5%,其余皆为负数,反映出产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受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众多工业类用户的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对于环保投资的需求和意愿自然大幅下降,导致环保市场的整体需求升级明显萎缩。
行业同质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发展困境。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的漩涡,水务、固废、危废等多个核心细分领域的平均毛利率已普遍降至个位数。企业在微薄利润中生存,对研发、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方面的投入意愿与能力急剧下降。上半年7家企业研发投入同步下降超10%左右,16家环保上市公司中尽管东华科技的研发投入最高为7657.39万元,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9.25%;在业内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皖仪科技,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下降13.71%。“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业务”成为一条显而易见的路径。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型,逐渐成为环保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选择。这背后的变化,既是行业理性回归的表现,也意味着一个增长逻辑的终结和新经营逻辑的开启。2025年环保行业将从“基建驱动”转向“技术+运营”双轮驱动,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核心技术优势及新兴市场布局的企业有望突围,依赖传统工程模式的企业或将加速出局。行业增长将更多依靠存量项目优化、资源化创新和智慧化转型,从粗放式迈向精耕细作新阶段。
如何应对“内卷”,寻求新的增长点?部分企业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其中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为主要战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区域水务一体化、大气治理等大型基建项目。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