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环保行业迎来大浪淘沙的变革之年。尽管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中小环保企业却面临诸多困境,难以突破。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新变化,跟上时代步伐,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本省,环保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其短板日益凸显,竞争力不足,发展前景堪忧。本文旨在探索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以引起行业重视。
一、环保中小企业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一)增量市场萎缩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本省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污水处理、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关键领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生产企业污染治理达标率普遍提升,相关市场基本饱和,增量市场难以预测。政府和企业受资金压力,部分原有项目都无法按时收官,扩张新项目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市场扩张受限。未来一段时间,环保行业将面临变革的阵痛,中小环保企业首当其冲。
(二)技术应用瓶颈与研发投入困惑
技术创新是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创新技术因高成本和长验证周期而难以大规模推广,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中小企业因缺乏核心竞争力,仅能通过价格战在低端市场勉强维持,这种模式难以支撑长期发展,甚至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三)激烈竞争加剧
随着央企、国企批量涌入环保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资质和技术优势,优化市场布局,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明显呈现强弱两极分化的局面。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逐渐处于行业边缘化。面对如此状况,环保中小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开拓进取,勇于攀登。
二、中小企业必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面对严峻的环保市场,企业必须找到适应新阶段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主要是在认清形势、拓宽思路、转变思维方式上下功夫,不再抱残守缺。
(一)向技术革新方向转变
传统的污染治理技术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产污企业正从单纯的排放控制向资源化和智慧化变革。例如,高盐废水零排放、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处理、医疗废物专业化处理等,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高、利润空间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企业必须选准切入点,攻坚克难,抢占市场一席之地。
(二)向业务模式升级需求转变
环保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和技术比拼”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较量”。客户不再仅仅关注设备或服务本身,而是寻求从设计、建设到长期运维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企业如果能够打破“单点供给”模式,形成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三)向差异化创新转变
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单纯的技术更新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增长。环保企业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是通过差异化创新技术解决行业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VOCs治理技术,填补市场空白。
(四)向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转变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这将为环保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聚焦高价值、高门槛的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市场。
(五)从单一治理向资源化、智慧化转变
资源再利用是环保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水处理领域,工业废水中盐分、重金属和其他可回收物的提取与循环利用正在成为高附加值市场的热点;在固废处理方面,厨余垃圾的厌氧发酵制沼气、废旧锂电池中贵金属的回收,都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些技术突破,使环保设施从“污染治理者”转变为“资源生产者”。同时,智慧化运营正在全面渗透行业,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六)从“增量建设”到“存量优化与精细化竞争”转变
环保行业的市场格局正在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优化”为核心。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饱和,新建项目的机会减少,存量市场成为企业争夺的主战场,设施提标改造和运营优化是主要的增长点。例如,垃圾焚烧厂可以通过提高能效和资源化利用率,在现有设施中挖掘增量。针对地方特点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提供节水型工业废水处理方案,为重工业集中的区域开发针对性污染治理技术,成为新的方向。细分市场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医疗废物处理和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因政策推动和技术门槛较高,逐渐成为新的增长领域。
(七)向运营维护平台化与协同化转变
环保行业的运营模式正在从单一项目导向向平台化、协同化发展。 在项目复杂性和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整合资源、构建协同网络成为企业突破瓶颈的重要手段。平台化运营是提升效率率的关键,通过构建区域性环保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可以整合水、气、固废治理的多种需求,形成集中管理与资源高效配置。例如,在工业园区或城市群中,环保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污染源监测、能源优化管理和数据共享,为客户提供“监测-治理-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还能增强客户黏性。与此同时,生态协同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能,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与设备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构建从研发到实施的全流程协作网络。
三、环保企业自身考量选位定向
在整个环保调整期,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实现新的突破。
(一)发挥优势,找准属于自己的舞台
企业必须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深耕细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无论是工业废水、高难度固废处理,每一个细分市场都存在潜力,但前提是企业要能够精准切入并解决客户的核心痛点。企业可以通过集中资源攻克某一类关键技术,建立明确的市场地位,防止盲目涉足多个领域,专心聚焦于某一个高价值市场,往往能带来更可持续的增长。
(二)以智慧化运营撬动存量市场效益
环保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在运营层面依然面临着低效率、高成本的困境。无论是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还是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项目,如何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已经成为企业在存量市场中赢得竞争的关键。智慧化运营的核心是数据驱动,通过引入AI算法、物联网设备和数字孪生技术,企业可以在实时监控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三)把握“三维协同”节奏
2025年是环保行业的新起点,是环保行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技术、市场和运营的三维协同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对于环保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也是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重大机遇。
四、结语
在新的环保形势下,企业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以市场优化为精准导向,以运营智慧为效率保障,通过明确定位、强化能力、深耕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过去二十年的红利驱动已成为历史,未来二十年属于那些敢于变革、善于破局的企业。尽管环保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大。国家将继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等政策,为环保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绿色金融在环保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可以为环保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作者系我会名誉会长赵日亮)
Copyright © 2024 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2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F5栋19楼 联系电话:0551--62828504
备案编号:皖ICP备17014695号-2 联系我们